近日,安康城區(qū)出現部分商家以舉辦健康講座、免費體驗等手段,誘導老年人購買所謂的保健品。針對這一現象,市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向市民發(fā)出消費提示,警惕保健食品的夸大宣傳和游說推廣,避免上當受騙。
切勿相信保健品“治療疾病”的宣稱
根據產品的使用方式將保健品分為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。
保健食品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,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,具有調節(jié)機體功能,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。國家批準的保健食品保健功能共有27種,包括增強免疫力、輔助降血脂、緩解視疲勞等,但以上功能只能輔助調節(jié)人體機體功能,并不能起到治療效果。保健食品不是藥品,不能用于治療疾病,凡是聲稱能治療疾病的保健食品,消費者都不能信。
保健用品國家尚未有統(tǒng)一的管理規(guī)范,各地根據自己的產業(yè)和經濟發(fā)展狀況制定有地方性的保健用品管理規(guī)定。陜西省對保健用品的定義為,是指列入保健用品類別目錄,具有調節(jié)人體機能、增進健康和有益養(yǎng)生保健等特定保健功效的外用產品。保健用品不得使用有明示或暗示治療作用的文字。
認清包裝標識買正品
商家為吸引消費者關注,往往利用外包裝做文章,市民在購買保健品前,應了解保健品外包裝的相關規(guī)定,以便在消費時買到合適正品。
保健食品外包裝的左上方有明顯的“藍帽子”標識,下方為保健食品批準文號。目前市場上的保健食品有以下幾種批號:衛(wèi)食健字、衛(wèi)食健進字、衛(wèi)進食健字、國食健字G、國食健字。消費者可登陸國家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總局網站,輸入產品批準文號查詢該產品的相關信息。
保健用品的外包裝右上方有地方批準文號(例如:505牌神功元氣袋的批準文號為,陜健用證字04010088),消費者可登陸陜西省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網站查詢。
警惕商家營銷“陷阱”
陷阱1:舉辦“健康講座”。不法商家租用背街小巷的民宅,或者酒店、賓館等場所舉辦免費“健康講座”,以健康養(yǎng)生為切入點,滲透某某保健品的神奇效果,然后以“贈藥”、“送紀念品”等手段誘導消費者購買。
陷阱2:以“買一退一”銷售模式進行誘惑。不法商家在消費者第一次購買時承諾下次退回所有費用,如此循環(huán)多次,有時還多退點費用,讓消費者嘗到幾次甜頭,最后游說消費者購買大金額商品后,銷售商就消失了。
陷阱3:“名醫(yī)義診”。不法商家打著“名醫(yī)義診”的旗號,讓銷售人員穿上白大褂充當“名醫(yī)”,用虛假的檢查結果欺騙消費者,最終誘騙消費者購買產品。
陷阱4:免費抽獎活動。不法商家采用“免費抽獎”等促銷手段,讓消費者得到“優(yōu)惠購買某某保健品”的大獎。有的還雇用“托兒”在旁邊煽風點火,誘使消費者大量購買。
陷阱5:免費旅游。不法商家通過發(fā)放宣傳單,稱免費一日游、二日游等誘惑消費者,隨后在旅途中趁機宣傳產品。
陷阱6:利用國家政策銷售。不法商家抓住政府開展的“愛眼工程”“愛耳活動”等契機,號稱向老年人發(fā)福利,以免費名額購買高額的保健產品。
陷阱7:廣告宣傳。不法商家通過非正規(guī)報紙或自制小報,宣傳產品的作用和功效,并稱“先來先買”“免費送午餐、交通費”等來引誘老年人,進而兜售高價保健品。
陷阱8:免費試用。不法商家先是向老年人宣稱是新產品上市免費試用,并登記老年人相關信息和聯系方式,而后通過電話回訪的方式,誘導老年人參加推介會并購買產品。
陷阱9:《電視直銷》夸大宣傳。電視、網絡上部分直銷節(jié)目對沒有批準文號的所謂“保健食品”進行夸大宣傳,用電腦技術改變屏幕中演員的高、矮、胖、瘦、美、丑,誘導消費者購買昂貴的不合格產品。
陷阱10:電話營銷打親情牌。銷售人員先通過電話和老年人溝通感情,電話那頭親熱稱呼你“叔叔、阿姨”的人,只是為了賺你口袋里的錢。
增強辨假能力,維護自身合法權益。
消費者一定要選擇正規(guī)渠道購買保健品,切莫相信“一個療程見效”“治愈率為99%”“無效退款”等絕對化的語言;在購買時,還應仔細查看廠名、生產日期并查看標識及文號,認準保健食品的“小籃帽”標識和國家批準文號,同時索取購物發(fā)票。一旦遇到商家甜言蜜語的推銷,老人盡可以說“自己做不了主”“回家商量”“問問子女”等理由推脫。若發(fā)現經營者有違規(guī)違法行為或者自身權益受到侵害,應及時撥打“12331”“12315”“110”等投訴舉報電話。